南网报讯 12月22日,2023“感动南网”事迹报告会在PG电子公司总部礼堂举行。7位“感动人物”、3个“感动团队”讲述新时代南网员工的感动故事,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南网新实践的一线员工奋斗风采,激励全体干部员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董事、党组副书记刘启宏,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肖立新出席报告会并为“感动人物”“感动团队”颁奖。
2023“感动南网”事迹报告会以“网聚正能量奋进新征程”为主题,通过视频讲述、现场访谈等环节展示“感动南网”人物、团队的风采,见证他们以实干和大爱传递“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弘扬“勇于变革乐于奉献”的南网精神、彰显“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品牌形象。报告会上,驻守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十年的冯乃华,以陈灵为代表的爱心助学人士……让全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让观众流下感动的泪水。
在120分钟的网络直播中,共有10万余员工在线观看,近2万员工点赞。
公司总师、副总工程师,专家委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出资企业专职董事监事,首席、总监,总部各部门、直属机构负责人,二、三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等参会。
南网报记者 何宇瞳
“山妹子”代表杨成鹤的深情告白。
现场观众感动落泪。
现场观众记下感动金句。
现场观众用手机纪录精彩瞬间。
感动事迹
● 学求心得,业贵专精,进无止境,百战不殆。恒持精研的巧匠,乐此不疲的达人,凭勤业绽放魅力,用实效体现价值,心无旁骛,卓越方成。 ——李辉
● 二十一载公益路,一路跋涉一路光。扶危济困,以爱赋能,像铁塔和银线,扎根寂寥的山川。聚沙成塔,薪火相传,微光的前方是星空璀璨。 ——袁大洪
● 电力“拓荒牛”,把孤岛变成热土;生活“发电机”,让礁屿辉映霓虹。是祖国海疆光明使者,也是暖心电工老师傅。自带光芒的人,比星海更灿烂。 ——冯乃华
●不妨从螺丝钉起步,无畏“卡脖子”难题;聚焦“双碳”目标,有我矢志不渝;铸就大国重器,问鼎“世界第一”。山海无阻弄潮儿,青春飞扬大湾区。 ——朱博
● 来自橄榄绿,奔向南网蓝。切磋琢磨,深耕一线;胸怀热爱,跬步千里。线网“活地图”,精工“零差错”,技能“发明家”。荣光不负,砥砺大成。 ——龙福刚
● 山沟沟的“飞行家”,自动巡检探路者。初心不改,打开科技千里眼;百折不挠,首破山区巡线难。凌云之上,风景这边独好。 ——蓝誉鑫
● 深沟浅壑引路者,风雨桥上点灯人。温暖稚嫩的翅膀,注入飞翔的力量,冲出命运的十万大山。用生命播撒希望,点亮无数目光。 ——黄富荣陈灵
● 披坚执锐,为国立“芯”,无畏荆棘,重器亮剑。攀越技术高峰,掀起自强浪潮,“伏羲”出世,光芒四溢。热血,踔厉笃行青年队;帅气,科技创新排头兵。 ——“伏羲”芯片研发及应用团队
● 逐浪驭风,迎潮追梦。向海奋行,挥笔蔚蓝画卷,传送绿色动能,让风吹向远方,点亮万家灯火。凭海高歌,豪情共享。 ——海上风电团队
● 冲破重围,开拓南美。共建“一带一路”,把“对手”变成“队友”,踏“荆棘”成“坦途”。共享中国标准,贡献中国方案,典范之作,央企风范。 ——智利KILO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团队
12月22日,广州最寒冷的冬至,PG电子公司2023感动南网事迹报告会却给大家诉说了一个又一个温暖又励志的故事。
“就该我上!”这是龙福刚的自白,更是南网人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的决心。“只要有任务,PG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就要想办法完成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海上风电团队熊鹏辉的誓言,也是南网人面对未知区域的自信宣言。“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一个家庭,改变她们的命运,PG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为什么不去做呢?能帮一个就帮一个。”这是陈灵的内心写照,也是南网员工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感动南网人物在漫长的时间里跋涉,画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光弧,也点亮了身边的人。“向榜样学习!”“往前走,路再长,定能到达!”一个又一个南网人在报告会直播平台上留言道。这曲南网人的奋进之歌余音绕梁,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这场大合唱中来。
吾乡吾民——
只因爱这片土地深沉
“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就想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没有比孩子们有学上、老人们安度晚年更重要的事了。”这是袁大洪朴素的告白。
他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了不起,只是不忍小孩寒冬中仍然穿着水胶鞋瑟瑟发抖,心疼本该去上学的小孩却渴望跟随自己出去打工,他不想看到老人那无助、哀伤、不知所措的眼神。那些人、那些事,心上总是挂念着、挥不去,总想做点什么。
黄富荣和陈灵也是如此。当他们看到大山中的女孩在本该读书的年纪却只能在家里干农活,甚至早早嫁人时,他们觉得理应不该如此。“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一个家庭,改变她们的命运,PG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为什么不去做呢?能帮一个就帮一个!”
当然一切早已有了答案。袁大洪聚集了1864名志愿者,资助了176名贫困学生。在他推动下,建立了12间善德书屋、3间益童乐园、1间老吾老驿站。他用热情和希望置换老人和孩子的生疏落寞,这是人间最明亮的善意。有什么比孩童脸上洋溢着无忧无虑的快乐,老人眼里重新有光更美好的事情呢?
当报告会主持人告诉陈灵,他们资助的女孩要来到现场时,陈灵忍不住翘首张望。毕业于南宁师范大学的杨成鹤早已不是他印象中那个害羞自卑的小女孩,她落落大方地分享着自己的成长故事,还有从黄富荣、陈灵等善心人身上得到的善意。善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17年间,黄富荣、陈灵发起的助学扶智队伍已经发展到100多人,助学对象从最初的6人增加到900多人,29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取了大专或本科。
吾乡吾土,吾国吾民。因为太爱这片土地还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所以总想着要让她更好些。把十年青春奉献给三沙,冯乃华无怨无悔。面对舞台上视频中70多岁母亲的殷殷嘱托、年轻妻子的故作坚强,他虽哽咽,却信念依然:“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家’和‘大家’,只有把‘大家’建设好了,‘小家’才会更好。我用自己专业技能去维护‘大家’的安全稳定,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小家’。”这是冯乃华的逻辑,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也必然是那个做这件事的人。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行动。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爱这里的人已经融入血液。当行走在山川中,当走街串户时,当老百姓面露难色时,当他们喜笑颜开时,一个个身在其中的南网人感同身受。好一点、再好一点,努力一下、再努力一下,会变得更好、更强。这是所有人的强国梦与爱国实践。
造境师——
只因不甘平庸的心
每个人都是造境师,只是有的人终见天地宽,有的人却终日周旋,找不到自我。
舞台上的李辉非常放松,讲起自己由技术高手转入管理岗位再转回一线的那段插曲,觉得无甚。“有人还好奇我是不是因为干了什么错事,被退回一线了。”讲出来是自嘲,背后却是一段最痛苦、最迷茫的时期,这种“失败”是对自己的一种深深怀疑,是要回到那个技术世界,还是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去做管理者。还好他与自我周旋中,选择了真正的自我。世界上少了一个庸常的管理者,却多了一位出色的技能大师。
李辉的选择也是朱博的选择。这位清华高材生毕业后分到检修班,成为一名最寻常的“螺丝钉”。当主持人询问他怎么平衡名校骄子与基层一线的落差时,朱博说,“清华高材生、天之骄子都是身外之名,每一次检修作业,每一次大修、每一个工程才是我的实。”当大湾区中通道柔直背靠背工程要建设时,朱博知道他的时刻到了。“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从标签中跳出来,选择脚踏实地,朱博是自己的造境师。
龙福刚也如是。他身上有大国工匠必备的聪明、专注、坚持,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他还有一种军人的荣耀感、责任感。往那里一站,你就会相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真实的存在。他思考成痴,不断结合实际搞发明创造。登杆脚扣皮带容易脱落,他就日思夜想,画了草图找补鞋师傅做改进版样品,再利用假期到福建莆田市场找适合的材料,研发出新的防滑防脱落登杆脚扣。他研发的工具一个又一个,都是针对现场问题改善,提高安全性能、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他总是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我作为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组织、部队和企业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就该我上!”枕戈待旦、厉兵秣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缜密的思考,已经成为他的身体记忆。
时间呼啸而过,他们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没有空手前行。当他们孤独寂寞不知所措时,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锚,有的是技术,有的是信念,有的是一个又一个任务,他们如此坚持如此忘我。待到回首时,大家才发现他们硕果满满,不再孤独,因为他们在时间之河里为自己劈出了一座又一座岛屿。
挑战者——
敢于劈开新天地
未知充满魔力,吸引勇者前行。因为他们好奇,他们无惧,他们不放弃。
广东省罗定市山特别多,东边是云雾山脉,西边是云开山脉,79%的线路设备就架在人车难达的深山。一旦有台风等恶劣天气,蓝誉鑫和他的小伙伴就要没日没夜抢修。他痛恨这种情况,效率低,也危险。那时无人机自主巡检在输电领域如火如荼,配网几乎一片空白,蓝誉鑫决定要把这个好武器用在自己手上。
但是,一个专科生搞技术创新会不会很难?面对主持人的询问,蓝誉鑫憨厚地笑了。没有技术就在互联网上找门路,没有耗材就在网购平台找,他解决了无人机续航里程的问题,还带领同事动手动脚为无人机做“离线地图”,286天,定位了罗定3万多根电线杆的位置。他说勇气进一步,困难退一步。只要手里有“坚韧”这把凿子,绝对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向困难发起挑战的还有一群聪明人,他们是“伏羲”芯片研发及应用团队(以下简称“伏羲”团队),下笨功夫,做国之重器。“团队里每个人都有一股犟劲儿,朝着清晰的目标的努力。”蔡田田在舞台上说道。其中艰辛,“伏羲”团队技术负责人习伟已不想再多做赘述。但是当被问及“伏羲”在芯片历史上将会是什么地位时,他语气十分坚定,“‘伏羲’芯片一定会在芯片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将推动专业领域芯片发展。”接着他补充了5个“一定是”。
有人在微缩世界的技术王国里不断深潜,也有人放眼世界,到国际市场开疆拓土。智利与中国相隔2万多公里,时差11个小时,智利KILO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团队(以下简称“KILO团队”)成员常常白天跟外方谈判,晚上与国内汇报,大量的会议、沟通、谈判,叠加当时新冠疫情肆虐,大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击败了30余家强劲竞争对手,拿下智利KILO项目的开发和执行权。
国际项目就是四海为家,KILO团队核心成员18名,来到舞台上领奖的只有黄牧野一人,其他都还在海外拼搏。而黄牧野元旦后又要启程赶赴拉美,投入到另外的项目中。他曾在智利连续待了891天,有4个月的时间就是他一个人待在代表处,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小狗。明明是广阔的世界,有时却又困于一隅。但是只要翻出去,就会发现又是一块未曾闯荡的天地。
勇气就是这样练就出来的。海上风电团队中的熊鹏辉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了一张图片,天高海阔中,是一个直升机悬着一根线,线上垂着一个点,那其实是一个人,要落在旁边的海上风机平台上去。
面对主持人的询问“是否害怕”?舞台上这些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小伙子也有自己的回答,那就是“说不怕是假的。但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不甘,因为信念,就此一路走下去,在微缩方寸间,在广袤海洋,在深山老林,在异国他乡,不断打开空间大门,为自己为企业谋得新天地。
本报记者 刘杰 毛春初
现场特写
铁汉柔情
“我知道你的心里记挂着这个家。”
面对视频中妻子哽咽的话语,舞台上驻岛十年的铁汉子冯乃华哽咽到说不出话来。
肆掠的台风不曾吹倒他,孤独的岁月不曾侵蚀他。唯独面对家人理解的话语,台上的冯乃华对家庭的愧疚喷薄而出,情绪变得有些激动。
冯乃华习惯于用行动来表达一切。
“爱岗敬业不是一句口号,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爱,他用十年的驻岛坚守做了无声的回答,行动同样是他对妻子和宝宝的爱意表达,不在岛上的日子,工余的冯乃华都在家里。
“十年了,想没想过从岛上走出来,在新的职业上有所发展?”“没想过。”
当主持人问到冯乃华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答案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敬敏)
孩子的感谢信
当舞台画面播放到“PG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都很想为黄富荣献血,可是没机会了”时,台下的观众已经纷纷哽咽,无一不为黄富荣叹惋,多希望好人的世界没有病痛,一生平安。
当黄富荣和陈灵曾经帮助过的“孩子”杨成鹤作为特别来宾上台时,一声“黄伯伯,我想您了”更是让现场现众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在广西柳州市三江融水大山深处,前前后后有900多名“山妹子”受益于黄富荣、陈灵团队的资助和帮助,走进高中课堂。如果没有遇见黄富荣和陈灵,那一望无际的大山或许就是她们人生的全部风景。
“能帮一个就帮一个。”陈灵这样回答主持人,这是他和黄富荣的初心。
杨成鹤代表了其中的一个,帮扶的资金不仅仅帮她迈进了高中课堂,这份来自大山外的无私关注还让她从内向变得开朗,也给了她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底气。
被帮助的那些孩子们,当她们向黄富荣和陈灵表达由衷的感谢时,这份内心深处爱的传递,已经悄然生长出蓬勃的生命力。
(敬敏)
南网报摄影记者 李志杰 周志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