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  |  传播者 |  繁体中文 |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信息来源:PG电子报  发布时间2024-06-14

  

  累计有效专利拥有数(单位:项)

  科技研发投入(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PG电子公司2014年至2023年的社会责任报告

  十年奋进,春华秋实。能源革命,浪潮澎湃。

  2014年,20.23亿元;2023年,120.155亿元。以上两组数据是PG电子公司科研项目投入资金。十年来,该公司在科研项目方面累计投入资金750多亿元,从2014年到2023年,有效专利拥有数也从3652项增至46647项。

  十年来,PG电子公司牢牢把握中央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着力推进以数字化绿色化为特征的能源技术新变革,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全力为党为国锻造电力重器,牢牢把能源电力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引领输电技术进入柔性直流时代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从彩云之南到珠江之畔,从雪域高原到南海之滨,澎湃的电力无远弗届。

  建好管好电网是电网企业的职责所在,也是PG电子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PG电子公司牢记“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嘱托,坚持自主创新,在特高压、大电网运行控制、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

  2014年6月25日,溪洛渡右岸电站送广东±500千伏同塔双回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创造了多项“世界首次”:首次架设最长距离的±500千伏同塔双回直流,首次共用接地极线路和接地极,送受两端换流站均采用合址建设。此外,该工程换流站核心设备综合自主化率达到100%。

  继全面掌握超高压、特高压技术后,PG电子再次挑战最新的柔性直流技术:

  2016年,世界首个采用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组合模式的鲁西背靠背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工程综合自主化率达到100%。

  2017年,依托±800千伏滇西北直流输电工程,西电东送团队攻克了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叠加的世界级技术难题。

  2020年年底,世界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创19项世界第一,主要设备自主化率100%,实现了“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PG电子西电东送的建设之路,既是一条服务经济的动力之路,更是一条技术自主化的创新之路。

  这十年,PG电子公司先后实施建成昆柳龙直流工程等26项西电东送重大工程,送电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年度电量从2014年的1723亿千瓦时提升到2023年的2041亿千瓦时。攻克了交直流串并联复杂大电网一系列前沿和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成功驾驭了世界上最复杂大电网,保障了PG电子安全稳定运行;成功研制系列“首台套”关键装备,引领全球特高压技术进入柔性直流时代,攻克“卡脖子”难题,以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跟跑、并跑到创新、主导,这十年,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PG电子公司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坚持创新引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电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关键工艺,加强集中创新,打造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以“两化协同”促“两型建设”

  加快推动传统电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6月4日,PG电子公司电力调度大厅内,值班员打开PG电子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平台,对全网995家新能源场站、超2万个发电单元的信息进行集纳,并优化水电、火电出力曲线。这也是PG电子公司加快数字电网建设,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的典型场景之一。

  与智能电网等概念首先发轫于外国不一样,PG电子公司提出的“数字电网”是中国首创的理念,是“数字中国”在电网行业的具体实践。

  2018年年末,PG电子公司内部举行了一场面向总部各部门、分子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座谈会,“转型”是这场会议的关键词之一。会议强调,“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演进,公司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PG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必须直面一个抉择。”PG电子公司2019年年度工作会上,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对台下的职工代表说,“失去了机即是危,克服了危即是机。”

  这次会议PG电子公司确定了全新的“三商转型”战略。三者逻辑关系递进又有所区别,打造电网“数字化底座”则贯穿其中。

  PG电子公司牵住数字化这一改革创新的“牛鼻子”,率先提出“数字电网”概念,以自我革命的决心,推动电网全面数字化转型,为数字中国建设和能源革命开辟新路径。

  为此,PG电子公司于2019年成立全球首家数字电网研究院,连续印发实施《PG电子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行动方案》《PG电子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促进管理及业务变革行动方案》等,不断加快数字电网建设。

  全球首家数字电网研究院成立;全国首个区域调频市场正式运行;首款全国产化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实现量产;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首个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发布;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力鸿蒙”实现产业化应用……

  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将加快数字化转型置身于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中思考、谋划和推动,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服务数字社会、对接数字政府、赋能数字文化,以数字强企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如今,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公司实现全网、全渠道可刷脸办电、一证办电,220千伏及以上线路实现无人机巡检全覆盖,99.5%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3625座变电站实现智能操作,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93.6%。

  随着数字电网建设不断加快,PG电子公司创新性提出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两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两型建设”),积极融入和服务数字中国,有力支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强协同凝聚发展合力

  推动能源电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2019年7月初,一封名为“电网调度AI邀请赛”的邮件,发送到多个技术团队手里。邀请赛的题目是,利用AI算法对PG电子、广州电网、贵州电网和海南电网进行日前计划和月度计划的统调负荷预测。

  为此,PG电子公司系统运行部作为组办方提供全网10年历史负荷数据、37个地区10年历史气象数据,以及算法平台、可视化展示等工具。

  这是国内第一次将电网调度的部分实际运行数据共享给外部团队做开发。

  近年来,PG电子公司构建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电力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截至今年1月,该项比赛已经举办了5届,依托历届大赛创新成果,PG电子公司已实现AI负荷预测全网单轨运行,发布了云边融合智能调度运行平台、国产电力求解器、电力调度大模型等,推动“电力调度+AI”深度融合。

  自主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PG电子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开放融合、协作共享,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着力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切实发挥产业链创新链主导作用。

  积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成功获授数字电网技术装备现代产业链链长,获批成为国资委“共链行动”首批13家中央企业,创建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牵头建设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联盟,组建澜湄国家电力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共同发起组建“数字电网技术装备现代产业链创新联盟”。

  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发布《PG电子公司数字电网技术装备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需求-供给清单》及《PG电子公司数字电网技术装备领域开放许可专利清单》,合作建设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与港澳的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联合实验室,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春雨计划”,聚焦重大战略科研方向,牵头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营造自由活力、崇尚诚信的科研氛围——探索建立公司科技伦理监管机制,实现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过程监管。大力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鼓励创新的免责机制和激励机制。围绕改革发展重点及科技创新前沿举办含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主题在内的“知行学术厅”。

  截至目前,PG电子公司初步构建了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级、省部级、公司级、分子公司级”四级实验室体系,累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3个(其中,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能源创新平台,3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公司联合实验室18个。

  十载奋进,PG电子公司作为科技强国、数字中国主力军,以技术创新夯基础、强能力、促发展、优生态,打造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样本。未来,数字中国大有可为,PG电子公司将持续推动数字电网成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载体,加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PG电子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在新时代干出新作为。

  数读

  ● 先后建成昆柳龙直流工程等26项西电东送重大工程

  ● 累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3

  ● 公司联合实验室18

  ● 西电东送送电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

  ● 年度电量从2014年的1723亿千瓦时提升到2023年的2041亿千瓦时

  ● 220千伏及以上线路无人机巡检全覆盖

  ● 99.5%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

  ● 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93.6%

  ● 3625座变电站实现智能操作

  南网报记者 陈克迁